位置
疾病养生 > 内科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本栏目详细介绍了心肌缺血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养生护理等相关知识,教您预防、自我诊断心肌缺血,并学会心肌缺血的日常护理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临床表现1.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时伴有大汗。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咽喉痛及烧灼感、紧缩感,牙痛等。
  4.饱餐、寒冷、饮酒后出现胸痛、胸闷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或晕厥者。
  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
  1.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检查
  为尽早发现心肌缺血,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进行相关体检,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糖、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2.受负荷试验检查
  若属于心肌缺血的高危人群,应向医生询问,是否具备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负荷试验,如活动平板心电图、腺苷负荷心脏超声心动图以及冠脉多排CT。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饮食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茶叶中还有维生素C,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但不宜过浓。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
  3.适度运动
  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
  4.病情如有变化
  病情如有变化要及时就诊治疗。
  5.预防药物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血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1.治疗原则
  由于心肌缺血有发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险,因此发现心肌缺血时,要及早治疗。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已发生,应积极治疗,防治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并发症者,应及时治疗,防治恶化,延长患者寿命。
  2.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断剂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秏氧,预防猝死,如美托洛尔或其缓释片。
  (3)钙离子拮抗剂。
  (4)他汀类药物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稳定动脉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5)RAS系统阻断剂可预防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等。
  (6)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如单硝酸异山脂。
  (7)溶栓药物溶解急性形成的血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
  3.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广为患者接受。从早期的单纯球囊扩张术,到裸金属支架时代,到现在发展为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症状发作典型或不稳定、药物治疗不理想、无创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的患者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必要时行支架置入术。
  4.外科冠脉搭桥术
  复杂多支血管病变、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者可选择。

热门问答

心肌缺血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