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疾病养生 > 内科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大肠息肉是是指一类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大肠息肉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他大肠息肉的病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最终可形成肠息肉状突起。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病因(75%):
  此病可能是家族遗传或者炎性增生,再加上其他环境及饮食的等相关因素所引起。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诊断: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这样,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可望大大提高。
  鉴别诊断:
  与腺瘤样息肉,乳头状腺瘤,黑斑息肉病,炎性息肉等相鉴别。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可尽量减少环境及饮食因素的刺激。
  大肠息肉西医治疗
  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目前摘除息肉的方法主要是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长短粗细而分别采用: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用于有蒂息肉;
  2、高频电凝灼除法:主要用于多发半球状小息肉;
  3、高频电凝热活检钳法:目前很少应用,主要被②④法取代;
  4、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或少数球状小息肉,简便易行,又可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5、激光气化法和微波透热法:适于无需留组织学标本者;
  6、粘膜剥离嵌除法:主要用于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7、“密接”摘除法:主要用于长蒂大息肉,难以悬于肠腔者采用大息肉密接肠壁电凝切除法;
  8、分期批摘除法:主要用于10~20颗以上息肉患者无法一次切除者;
  9、内镜、外科手术联合治疗法:主要用于息肉病患者,即将息肉稀疏区以手术切除,这样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又可维持大肠正常功能。
  大肠息肉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
  【证候】大便粘浊带血,肛门灼热不适,下坠伴腹痛、腹泻、腹胀,息肉表面粘着脓性物,糜烂,可有肿物脱出肛外,指诊有时可触及肿物,舌质红,苔黄或黄白相兼而腻,脉弦滑细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止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地榆炭、大小蓟各、枳壳。若便秘加炒决明
  2、气滞血瘀
  【证候】病久息肉明显增大,硬而痛,纳少,面黯消瘦,脉弦滑,舌质暗,苔白。 辨析:①辨证:本证以纳少,面黯消瘦,息肉增大,舌质暗,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赤芍、地龙六条,川芎、红、牛膝、穿山甲。腹胀、肛门下坠加枳实,木香
  3、脾虚气滞
  【证候】自幼出现便血,时有肿物脱出肛外,腹泻史较长,腹部隐痛,便血时多时少,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理气散瘀
  【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制香附、制黄芪、炒枳实。便时带血加赤石脂、血余炭
  4、寒凝结滞
  【证候】腹胀痛喜暖,四肢冷而无力,腰膝酸痛,大便清冷,伴面部或下肢浮肿,小便少或清长,舌淡暗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利湿
  【方法】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生地、山药、泽泻、茯苓、桂枝、制附片、山茱萸、木香。腹痛者加白芍、甘草

热门问答

大肠息肉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