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疾病养生 > 内科 >慢性胆管炎

慢性胆管炎

  急性胆管炎经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炎症获得控制,但未解决胆管内的原发病因(如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或奥狄括约肌狭窄等),胆管内炎症病变转为慢性。患者胆管壁增厚。部分患者呈慢性进行性肝内外胆管纤维化表现,称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慢性胆管炎是急性胆管炎遗留的结果。急性胆管炎经非手术治疗后,急性炎症获得控制,但未解决胆管内的原发病因(如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或奥狄括约肌狭窄等),胆管内炎症病变转为慢性,胆管壁增厚。由于存在梗阻性病变,胆管常扩张,直径达2~3cm,甚至5cm。当胆管梗阻变为完全或其中细菌感染加重时,即可造成急性炎症发作。

  临床表现

  慢性胆管炎的发病多较隐晦,初起无明显先兆和特异症状,常偶然发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患者因胆管往往不是完全阻塞,很少有灰白色大便,临床上常误诊为“急性传染性肝炎”,黄疸加重后有皮肤瘙痒,如合并胆道感染,可有右上腹痛,发热和寒战。随着病情发展,黄疸时间的延长,患者出现肝脾大。后期因肝功能衰竭可出现腹水,少尿,肝性脑病等。
  慢性胆管炎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
  1.无症状
  患者无明显症状,常为疾病前期或早期。虽影像学检查符合硬化性胆管炎的表现,而患者无黄疸。
  2.有症状
  又分为轻症和重症:轻症患者有不适,易疲乏,厌食,体重减轻,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而无门静脉高压的症状和体征。重症患者则明显黄疸、肝脾大、腹水、脑病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等肝硬化晚期症状。

  病因

  1.慢性非特异性感染: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在感染性肠病时,肠内细菌从门静脉侵入胆道系统,形成慢性炎症,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使胆管壁缩窄。有人报告在因溃疡性结肠炎行结肠切除时,取门静脉血培养到细菌生长;向动物门静脉注入细菌,发现胆管周围出现炎症。但也有人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没有根本上的联系,不论是否伴发溃疡性结肠炎,都不改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自然病程和结局。
  2.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除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外,有的还伴发节段性肠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Riedls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炎性硬化症等疾病。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常高于正常人,这些物质沉淀于组织时,可引起局部炎症。Badenheimer测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病人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不论是否伴发溃疡性结肠炎,他们血清中的免疫复合物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伴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支持了这些病人的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的看法。但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治疗,虽能改善症状,却没有改善胆管的病理变化,也不能改变病人的病程。所以,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免疫因素是否有关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癌前病变:临床上慢性胆管炎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诊,最后确诊。认为该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胆管癌,或者认为该病会转化为胆管癌。
  4.其他因素:该病与先天性因素、类圆线虫感染、酒精中毒、石胆酸等因素有关。

  诊断:

  1.诊断依据对诊断必须建立在对其临床特征,胆道阻塞的生化学指标,典型的胆道造影异常征象和肝脏组织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方能作到诊断的准确无误。诊断必须具备以下诸点:
  (1)无胆管手术史。
  (2)无胆总管结石病史。
  (3)胆管壁增厚和硬化,并出现进行性梗阻性黄疸
  (4)长期随访排除胆管癌。
  (5)无先天性胆管异常。
  (6)无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性检查等。
  (1)年轻男性。
  (2)胆道狭窄性肝病。
  (3)起病缓慢。
  (4)胆管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狭窄,不规则和“球形”征象。
  (5)肝组织学检查显示胆管周围纤维化、炎症及可见的胆汁淤积。
  (6)与炎性肠病,尤其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7)与HLA、AI-B8-DR3相关。
  (8)有发生胆管癌的高度危险。
  3.诊断标准:
  (1)具有异常胆道造影征象(节段性或广泛性的胆道改变)。
  (2)异常的临床、生化学和肝脏组织学发现(虽常为非特异性的)。
  (3)排除以下情况:①胆道钙化(除外处于静止期的情况)。②胆道手术(不含单纯胆囊切除术)。③先天性胆道异常。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的胆道病变。⑤缺血性狭窄。⑥胆道肿瘤。⑦暴露于具有刺激性化学物质之下(如福尔马林)。⑧其他肝病(如原发性胆管硬化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4.临床分类:临床上可有多种表现,在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Thompson按部位将其分为4型:Ⅰ型:胆总管远端硬化性胆管炎;Ⅱ型:继发于急性坏死性胆管炎的硬化性胆管炎;Ⅲ型: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胆管炎;Ⅳ型:合并有肠道炎性疾病的慢性弥漫性硬化性胆管炎。根据硬化性胆管炎病变范围又分为:①弥漫型,遍及肝内、外胆管;②肝外胆管节段型;③肝内、外胆管硬化伴有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学检查可显示梗阻性黄疸多项指标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增高(在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期会有很大波动),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且治疗后不易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血常规检查除在出现胆管炎时白细胞增高明显外,还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或偶可出现不正常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学检查部分病人的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升高。45%病人IgM升高,75%病人血浆铜蓝蛋白增多及尿铜排出增加。但抗细胞线粒体阴性。HLA-DRW52a抗原阳性可达100%。部分病例肾功能有一定损害。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感染发生,当炎症出现时,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
  2、合理调配食谱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如肥肉和动物等,积极预防疾病。
  3、当有肠虫时,及时应用驱虫药物,用量要足,以防用药不足蛔虫活跃易钻入胆道,造成阻塞,引起胆囊炎

  治疗

  1.治疗选择
  (1)弥漫型,胆管内腔<4毫米  无论黄疸是否严重,皆宜选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适当条件时,宜行肝移植术,避免无效的手术处理。
  (2)局部型、节段型,肝外胆管>4毫米,黄疸严重者  可行手术治疗。
  (3)胆管完全闭塞或长期梗阻性黄疸,造成肝功能不良而出现腹水、水肿者  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进行手术探查,但预后不良。
  2.药物治疗
  (1)免疫抑制药  皮质激素已被广泛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治疗,如泼尼松(强的松),连服数周至数月后疗效明显。皮质激素不仅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胆管壁纤维化,而且具有直接利胆、减轻黄疸的作用。
  (2)抗生素  当患者出现胆管炎,腹痛、发热等情况时,应加用抗生素治疗,但多不主张长期使用。
  (3)青霉胺  因促进尿铜的排泄而起治疗作用(有研究发现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肝内铜水平增高),但其确切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4)抗纤维化药物  秋水仙碱具有抗纤维发生、抑制胶原合成的作用,对肝硬化有较好疗效,故有人试用于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但病例尚少,难以作出结论。
  3.手术治疗
  (1)内引流  适用于局部狭窄者,切除胆总管狭窄段,并做胆总管空肠吻合。
  (2)外引流  适用于胆管弥漫狭窄者,应先放置较细的导管,以后每隔3个月更换导管,逐渐增大导管的管径,导管至少放置1~2年,甚至终身带管。
  (3)原位肝移植  有持续性黄疸合并胆汁性肝硬化,或属于弥漫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能用上述手术方法纠正者,采用肝移植可能有长时间治愈的希望。

热门问答

慢性胆管炎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