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疾病养生 > 内科 >老年人慢性胃炎

老年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老年人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反复作用于易感老年人体,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的特异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常见症状

  乏力、消瘦、食欲不振、恶心、头晕、上消化道出血、口淡黏腻、腹部压痛、炎性细胞浸润、黑便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典型的临床症状,最多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以进餐后症状较重,和无明显规律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见于进食冷,硬,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时可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头晕,乏力,消瘦,贫血,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如慢性胃炎合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黑便一般在3~4天后停止,如长期出血可引发贫血,其中A型胃炎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贫血,乏力,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较重,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与黏膜的病理变化往往不一致,不能反应病情的真实情况要做一系列的临床检查,明确病情。
  1.临床体征
  慢性胃炎的体征不典型,部分患者在查体时有上腹部压痛感,如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体征较明显,特别是不能从体征上判断胃炎轻重,可作为与其他疾病鉴别一个方面。
  2.分类
  早在1728年Stahl首先提出慢性胃炎的概念,20世纪中期Schindler按胃镜形态学观察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胃炎和伴随其他疾病的胃炎,所谓肥厚性胃炎,过去由胃镜诊断者多未能由活检病理证实,因而该名词已废弃不用,Wood又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及胃萎缩,纤维胃镜问世以来对胃炎的研究更加深入,1973年Whitehead从病理角度,按部位,程度,活动性及有无肠腺化生进行分类,1973年Strickland等主张以病变部位结合血清壁细胞抗体的检测结果作为依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型(胃体炎,壁细胞抗体阳性)和B型(胃窦炎,壁细胞抗体阴性),1982年中国慢性胃炎学术会议将其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1990年Misiewice等根据内镜所见与活检病理结合又提出了悉尼系统分类法,由此可见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繁多,至今仍未统一。

  病因 

  幽门螺杆菌(3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感染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慢性胃炎患者HP的检出率与胃炎的活动与否有关,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HP检出率较高,可达90%,而非活动性病变者较低,不同部位的胃黏膜HP的检出率亦不完全相同,胃窦部的检出率高于胃体部,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关系,无症状的慢性胃炎的HP检出率可高达35%~72%,而有明显慢性胃炎症状患者,HP检出率不一定很高,因临床症状的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较多的研究资料表明,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感染的程度轻重有关,胃黏膜的炎症轻重与HP感染的数量有关,HP对胃黏膜作用机理包括几个方面:①HP呈螺旋形状,具有鞭毛结构,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活动,并与黏膜细胞紧密接触,直接侵袭胃黏膜。
  ②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酸及代谢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坏胃黏膜。
  ③细胞毒素可致细胞空泡变性。
  ④HP抗体可造成自身免疫损伤,HP感染后还可使胃黏膜保护屏障受损,大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性浸润形成腺窝脓肿,引起胃黏膜慢性症改变。
  免疫性因素(20%)
  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常能检测出壁细胞抗体(PCA)和内因子抗体(IFA),两者均为自身抗体,在伴有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检出率相当高。
  (1)PCA抗体:PCA存在于血液和胃液中,血清中PCA主要为IgG或IgA,其抗原存在于壁细胞分泌小管的微绒毛膜上,PCA具细胞特异性,仅与壁细胞反应,而无种属特异性,在恶性贫血患者中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可达90%以上,在不伴恶性贫血的萎缩性胃炎患者,PCA的阳性率在20%~60%之间,但国内报道检出率较低,全胃切除后4~6个月血清PCA滴度下降甚至消失,PCA在少数健康人亦能检出,20岁以下者其阳性率2%,60岁以上者可达16%,此外,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PCA阳性率为20%~30%。
  (2)IFA:血清中IFA属IgG,IFA可分为“阻断”抗体(Ⅰ型)和“结合”抗体(Ⅱ型),Ⅰ型抗体能与内因子结合后能阻断维生素B12与内因子形成复合物,以致维生素B12不能吸收,后者与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而阻断它们在回肠壁中的吸收,在恶性贫血患者中Ⅰ型IFA的阳性率53%,Ⅱ型IFA的阳性率约30%,IFA存在于患者血清和胃液中,但以胃液中的抗体作用较强,血中抗体作用较弱,血中IFA的存在并不能决定有无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IFA具有特异性通常仅见于胃萎缩伴恶性贫血者。
  (3)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患者一般认为B型萎缩性胃炎与免疫因素关系不大,但1979年Vandelli,等发现部分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存在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是针对胃泌素细胞质的自身抗体,在106例患者中8例阳性,而35例A型萎缩性胃炎中及51例恶性贫血全部阴性,GCA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仍需更多研究资料证实。
  (4)十二指肠反流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可使十二指肠液反流,而十二指肠液中含有胆汁,肠液和胰液,改变胃黏膜的酸性环境,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易受胃液胃蛋白酶的损害作用,胆可减低胃黏膜屏障对离子的通透功能,胆盐在胃窦部可刺激G细胞释放胃泌素,增加胃酸分泌,H+通过损伤的黏膜屏障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炎症变化,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于胃窦部。
  (5)细菌和病毒感染: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炎症可反复发作形成慢性胃炎,口腔及鼻窦感病灶的细菌和毒素可吞入胃内长期刺激形成慢性炎症。
  (6)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食辛辣食物,粗糙食物,长期慢性刺激,长期服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均能引起慢性胃炎。
  (7)其他因素:老年人易发生慢性萎缩胃炎,甚至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老年性改变,这可能与胃黏膜一定程度退行性变,供血不足所致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低下,以及黏膜屏障功能减退因素有关,此外,胃黏膜的营养因子,如促胃液素,表皮生长因子的减少等也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之一,慢性疾病,右心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以及尿毒症等疾病也使胃黏膜易于受损。
  病理: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扩展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
  慢性浅表性胃炎(20%)
  浅表性胃炎的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则完整无损,炎症细胞主要是腺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固有膜常见水肿,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胃腺体无破坏及腺体数减少,可有黏膜糜烂,黏液积聚,固有膜充血水肿,甚至灶性出血,表层上皮细胞变扁平,其排列常不规则,按炎症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轻度,中度和重度,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黏膜的上1/3者为轻度,炎症细胞超过黏膜的1/3但不超过全层的2/3者为中度,炎症细胞浸润达全层者为重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1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变外,病损还累及腺体,腺体萎缩,数目减少,黏膜肌常见增厚,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中,常见有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和肠腺化生,胃体部和胃底部黏膜的腺体含有壁细胞和主细胞,一旦此类细胞消失,腺体成为黏液腺而与幽门腺体相似,则称为幽门腺化生,在慢性胃炎中,肠腺化生也十分常见,慢性浅表胃炎时,黏膜浅表层可出现肠上皮化生,而在萎缩时,则可能所有胃黏膜的腺体均为肠腺化生所取代,肠上皮化生常始自胃小凹顶部,向上发展可延及表层上皮,向下移行可达腺体的深部,起初可为灶性,随着病变进展,肠腺化生可连接成片。
  肠上皮化生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前者如现小肠黏膜的吸收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后者含有酸性黏液,根据肠化上皮细胞形态和所含黏液及酶的组成化学特性,将肠化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类,完全型肠化含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Pameth细胞,海藻糖酶,亮氨酸氨肽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染色均为阳性,杯状细胞中不含硫酸黏液,但含氧乙酰化涎酸黏液(o-acetyl sialomucin)和硫酸黏液,如同大肠黏膜上皮,故又称大肠型肠化,大肠型肠化与胃癌发生有关,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胃炎的萎缩程度也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胃黏膜厚度正常,仅有个别或局灶的腺体萎缩,腺体减少不超过原有的1/3,中度:胃黏膜变薄,腺体排列紊乱,因有膜内结缔组织增多,黏膜肌增厚,腺体减少半数左右,重度: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减少超过半数,黏膜肌明显增厚。
  在萎缩性病变中,如伴有腺体颈部或肠化上皮过度增生,则在胃黏膜表面形成颗粒样病变,称为萎缩增生性胃炎。

  诊断标准

  1990年,Misiewice和Tytgat在悉尼召开的第9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提出一种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类型胃炎,而以病因学和相关因素为前缀,形态学描述为后缀,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及HP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的描述为主,并区分病变程度,确立了7种内镜下的胃炎诊断,此分类把病因,相关病原,组织学及内镜均纳入诊断,不再将慢性胃炎分成萎缩性和浅表性,而将腺体萎缩视为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之一,使诊断更为全面完整,也有利于临床及病理研究的标准化,但是,悉尼分类未将不典型增生这一癌前病变列入,且临床上准确的病因诊断亦难做到。
  慢性胃炎诊断的首选方法是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完整的诊断应包括:①病因诊断;②内镜诊断;③组织学诊断;④病理生理诊断,如泌酸功能,胃运动功能,幽门螺杆菌等。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很高,其一是因为引起胃黏膜炎症的病因很多,许多因素人们难以完全避免;其二医师对胃黏膜炎症的内镜和组织学改变认识不够,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内镜所到之处均有炎症,凡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即是炎症。
  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很多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现,需鉴别的疾病有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早期胃癌,胆囊炎,胆囊结石等,非糜烂性胃炎属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范畴,分为反流样型,溃疡样型,运动障碍样型,特发型等。

  预防

  慢性胃炎是可以预防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关键。
  一级预防: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咽,喉,口腔病灶细菌或病毒侵入胃内,引起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不过量的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少吃泡菜及过烫,过硬,粗糙的食物,少食辛辣的食物,不过度吸烟,如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需餐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注意饮食中的营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二级预防:对有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早饱,食欲减退,贫血,消瘦,舌炎,舌萎缩,腹泻症状者进行早期胃镜检查,做好早期诊断,早期及时根治病因,对经治疗症状好转的病人定期复查。
  三级预防: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做到积极治疗,消除病因的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人定期做胃镜活检,早期发现癌前期病变,及早采取治疗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社区干预:在老年人的预防上,应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对社区内居住的老年人定期走访,发现有消化道症状,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贫血,腹胀,周身无力的老年人,给予及时早期检查,同时搞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如:老年人生活注意事项,饮食卫生常识,去除不良生活习惯,做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同时组织老年人参加集体文化活动,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治疗

  1.饮食治疗  应消除病因,对长期饮用烈性白酒、喝浓茶、浓咖啡。有食用过酸、过辣、过热食物习惯的应戒除。应食用易消化食物,如:牛奶、新鲜水果、蔬菜,不吃腌制食物,减少食的摄入量。增加食物中的营养,如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或可帮助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的逆转。
  2.消除病因  因服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的胃炎。首先停用药物刺激。对因口腔感染引起的胃炎,应消炎治疗。对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应治疗原发病,如:心衰、糖尿病尿毒症
  3.药物治疗
  (1)根除HP感染:由于HP感染时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是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根治HP非常重要。
  由于大多数抗菌药物在胃内低HP环境中活性较低和不能穿透黏液层到达细菌,因此HP感染不易根除。根除HP的治疗方案大体上可分质子泵抑制剂(PPI)为基础和胶体铋剂为基础的方案两大类。一是PPI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四环素、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药物的2种组成三联疗法。二是胶体铋剂加上上述抗菌药物的2种。
  有资料报道,HP菌株对甲硝唑耐药率已在迅速上升。呋喃唑酮抗HP作用增强。HP不易产生耐药性,可用呋喃唑酮替代甲硝唑,剂量为200mg/d分2次服。可用H2R代替PPI,以降低费用,但疗效亦有所降低。初次治疗失败者,可用PPI胶体铋剂合并两种抗菌药物的四联疗法。1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HP阴性的百分率为清除率,停药后4周再复查。仍无HP感染的为根除率。由于把HP列为致癌Ⅰ类病因,因此清除HP治疗非常重要。
  (2)增加胃动力药物:胃肠道动力是促使胃排空,促进消化、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如动力减弱,可引起胆汁反流、恶心、嗳气、腹胀、早饱等症状。可服用胃肠道动力药。
  胃肠道动力药基本可分为4类:
  ①胆碱能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对全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增加其收缩幅度。它是绕过肠神经调解机制而起作用的,因此不能促进胃排空及防止胃食管反流。由于有刺激胃酸分泌,肠痉挛、面潮红、心跳过缓、腹泻等副作用。大剂量长期应用可因阻断多巴胺受体,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而导致锥体外系反应。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深昏睡状况、神志不清、肌内痉挛、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发音困难、双手颤抖,共济失调。应注意给药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临床常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
  ②多巴胺能阻断剂:这类药物不仅具有刺激胃肠道动力的特性,而且可通过作用于化学感受器激发区起到止吐作用。此类药物仅能中等程度地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增加胃窦收缩,促进胃排空。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外用多巴胺受体(DA2)阻断剂。甲氧氯普胺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有副作用。临床常用多潘立酮(吗丁啉),氯波必利、

热门问答

老年人慢性胃炎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