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疾病养生 > 妇科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种来源于宫颈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种来自宫颈阴道部分的息肉。本栏目详细介绍了宫颈息肉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养生护理等相关知识,教您预防、自我诊断宫颈息肉,并学会宫颈息肉的日常护理治疗方法。
  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宫颈息肉分为两种,一种来源于宫颈黏膜的息肉,另有一种来自宫颈阴道部分的息肉。
  宫颈息肉易被忽略。因为1/3以上的患者缺乏明显症状。
  1.出血
  主要是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2.不正常白带
  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3.其他
  未婚的患者多表现为阴道口有肿物脱出。
  1.炎症因素
  一般认为是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引起,长期的炎症刺激,促使宫颈黏膜过度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2.内分泌紊乱
  特别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
  3.病原体感染
  通常由分娩、流产、产褥期感染、手术操作或机械刺激、性交损伤子宫颈,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而导致。
  1.妇科检查
  检查可见宫颈外口突出肿物,可呈舌状或球形,一般质软,表明可充血,可伴有分泌物增多,可有接触性出血。
  2.病理检查
  可见息肉中央为一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轴,其中血管多而密集,外有宫颈固有的组织,包括腺体与间质,表面为宫颈黏膜覆盖,组织成分和结构基本上与正常宫颈组织相同,此为典型的息肉组织相。
  3.阴道镜检查
  根据宫颈息肉表面被覆的上皮不同,阴道镜下有2种图像。
  (1)属宫颈管黏膜过度增生堆集而形成者,阴道镜下息肉呈鲜红色,有一定光泽,单发者有一较细的蒂,多发者呈簇状,基底较宽,蒂较短。
  (2)起源于宫颈阴道部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息肉为粉红色,从宫颈鳞状上皮区突出,基底较宽,也有少数有一较细的蒂,质地较韧。
  4.其他
  宫颈刮片示巴氏Ⅱ级。病情较重者可做宫颈活检以明确诊断。
  宫颈息肉是可以预防的,除做好经期,产后或流产后的保健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外阴部卫生,防止阴道炎症和宫颈糜烂,同时要保持性生活卫生,此外,要勤晒被褥,宜穿棉织品内裤并勤洗勤换等,在此基础上,定期的妇女病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宫颈息肉西医治疗方法
  切勿私自用药,当宫颈息肉出现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毫不犹豫地将息肉组织摘除,以防因治疗不彻底而复发。药物只能是辅助之物,没有有斩草除根之效。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主。
  注意事项:
  1.如果伴发有炎症时,先要控制感染。
  2.如果出血,则以止血为主。
  3.炎症控制后再行手术,息肉虽然罕有癌变的,但癌变率亦在0.2%~0.4%。
  4.更年期前后患有宫颈息肉的,手术切除后应将息肉送作病理检查,如有恶变征象,就要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5.本病容易复发,手术后应定期复查,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宫颈息肉中医治疗方法
  在手术摘除息肉后,炎症病灶并未根除,仍有复发的可能,此时应以中药内服,外治以消除症状为本,这样将会收到更好的疗效。由于宫颈息肉是以分泌物增多,呈血性分泌物为主要表现,故在中医学多属于“赤带”范畴。例如《妇科指南》说:“带下形如红液者,名曰赤带。”
  赤带病往往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据笔者的临床体会,其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者较为多见。
  1.在临床治疗中,实证用清热利湿法,可选择止带方加减。药如: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各15克。血带加白茅根、炒槐花各20克。
  2.虚证则用滋阴清热、利湿止带法,可选择知柏地黄汤加减。药如:五味子、麦冬、熟地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泽泻、丹皮、黄柏、知母各15克。带中挟血丝的,加生地榆、仙鹤草各20克。
  在给予内服药的同时,还应配合外治法以加强疗效。例如外用药物中的“妇宁栓”(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功效,适用 于湿热型的子宫息肉。每晚1次,每次1枚,纳入阴道。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散肿之功,可用于局部,以治疗宫颈息肉所致之赤带。
  另外,还可以配合针刺疗法。取穴:足三里(双)、中极、带脉(双)、少冲(双)。手法:用毫针,带脉向斜下刺,针2~2?5寸(同身寸,下同);中极针1~1?5寸;足三里以得气为度。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少冲穴针1~2分深,重刺激,不留针。每隔日针一次。

热门问答

宫颈息肉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