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养生文化 >儒家

儒家养生文化

导语

儒家学派从现实主义的人生观出发,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其学说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的角度谈论养生,“贵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采取面向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其积极治理人生与控制社会的思想特征区别于其他各个学派。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古代养生理论和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贵生”和“有为”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儒家学派从现实主义的人生观出发,重视生命的社会价值。其学说体系中蕴涵着浓厚的生命意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的角度谈论养生,“贵生”是儒家养生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他们肯定人的存在和人生价值。儒家养生有几个要点:


  一、强调饮食及心理卫生 《论语.乡党》中明确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会,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此外,还提出饮食要有节制,进餐时要集中注意力(“食不语”)以及“长幼异食”。这些饮食卫生要求是减少疾病、增进健康的重要措施。有关心理卫生在《论语?季氏》中也有论及:“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二、提出“仁者寿”的观点 儒家养生观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它以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行为主的“修身”为养生的核心。

  三、孔子提出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来延长寿命。如《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之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儒家养生文化


  1、饮酒适量而饮

  孔子是个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饮,言明“酒少饮有益,多饮伤身”。《论语》记有“惟酒无量,不及乱”之句,意即“只要饮酒不限量,但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还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说:“在外侍奉国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这些事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2、食不语 寝不言

  孔子不仅对吃很讲究,而且还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语,寝不言”中的“食不语”是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因为每当在吞咽食物时,呼吸动作是暂时停止的。如果在吃饭时大谈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会同时进行,这样一来,容易使食物误入气管或鼻腔内,因此会发生呛咳、喷嚏、流泪等现象。若是鱼刺、碎骨、豆粒之类一旦误入气管,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常听老人说“小儿吃饭不要讲话”,其原理即在于此。北京商报记者夏姗姗/整理

  四、荀子对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解释,他认为“形具而神生”。

  1、制天命而用之。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尊“天命”的迷信思想。荀子则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万物的生长是得于自然界的和养之气,并不是天的意志。因此,他反对向天祈祷,主张“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认为人类对于自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子的这一思想,对养生学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人的生死非“天命”注定,而在人为,人们才有可能积极养生,努力进取,争取“度百岁乃去”。

  2、养备而动时。养备,既指营养充足,也指养生有道。动时,既指勤劳,又指经常注意运动。只有“养备而动时”才能更好的延年益寿。他还提出要做到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五官的作用,充分备齐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使人的感情舒畅,生活供养都做到适宜,身体就不会受到伤害,生命就可延长。

  3、节制以养心。荀子认为人都是有愿望,有欲念的。他提倡以“礼”来作为行动的规范,以“道”和“理”来作为节制的依据,鼓励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积极进取,也要求人们不要想入非非,要合乎情理,要有节制。现在不少长寿老人谈到他们的长寿经验时,也提到“节制”对健康长寿有重要意义。

  所以他主张养生重在养形体:“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此外他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因此提出“动以养生”的积极主张。

相关问答

相关文章推荐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