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疾病养生 > 内科 >溃疡性肠炎

溃疡性肠炎

  溃疡性肠炎是由大肠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colinum,又称肠梭菌)引起的。该菌呈杆状,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长3~4μm,宽1μm,平直或稍弯,两端钝圆,芽胞较菌体小,位于菌体近端,人工培养时,仅少数菌体可形成芽胞。
  溃疡性肠炎(ulcerative enteritis,UE)是由肠道梭菌引起的多种幼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名鹌鹑病。由肠道梭菌引起,肠道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单个菌,多形态,呈杆状或稍弯,两端钝圆,菌体近端见芽胞,有周鞭毛,无荚膜。本菌耐热耐低温。一般消毒药不易将其杀灭。

  临床症状

  腹痛伴恶心、呕吐,腹痛伴腹泻,右下腹痛伴呕吐、腹泻、恶心,恶心与呕吐,慢性腹痛,下腹痛,常发生下痢,排出白色水样稀粪,精神委顿,如果病程1周或更长,机体异常消瘦。
  急性死亡的禽几乎不表现明显的症状。鹌鹑常发生下痢,排出白色水样稀粪,精神委顿,羽毛松乱无光泽,如果病程1周或更长,病禽胸肌萎缩、机体异常消瘦。幼鹌鹑死亡率100%,鸡的死亡率2%~10%。鸡抵抗力较强,常可痊愈。

  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
  实践证明已在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出非特异性抗结肠黏膜抗体,血清中抗大肠杆菌014型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等说明存在体液免疫紊乱,在组织培养中,患者的结肠上皮可被淋巴细胞损伤,反应细胞免疫失调,在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膜中荧光免疫法测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创伤、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可使大脑皮层机能紊乱,皮层下中枢亢奋,通过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使肠运动增强,肠血管和平滑肌痉挛,久之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抵抗力耐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黏膜易发生炎性变、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可以说,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能为根本,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为诱因。
  感染
  由于本病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与一些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似,故认为是发病的启动因素。
  遗传
  本病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发病率有极大的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黄种人和黑种人。

  诊断

  溃疡性肠炎根据死后肉眼病变较易获得诊断,根据典型的肠管溃疡以及伴发的肝坏死和脾肿大出血,便可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球虫病、组织滴虫病、坏死性肠炎以及包涵体肝炎等病相鉴别诊断。

  预防

  作好日常的卫生工作,场舍、用具要定期消毒。粪便、垫草要勤清理,并进行生物热消毒,以减少病原扩散造成的危害。避免拥挤、过热、过食等不良因素刺激,有效的控制球虫病的发生,对预防本病有积极的作用。
  对本病污染场要及时隔离带菌、排菌动物,对病禽进行隔离治疗。对同场健康禽要采取药物预防措施,控制本病蔓延。

  治疗

  链霉素、杆菌肽、氯霉素、痢特灵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首选药物为链霉素和杆菌肽,可经注射、饮水及混饲给药,其混饲浓度为链霉素0.006%,杆菌肽0.005%~0.01%,链霉素饮水浓度为每g链霉素加水4.5Kg,连用3d。

热门问答

溃疡性肠炎调理